找到相关内容3459篇,用时2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怎样念佛才能精进呢?不能持戒会往生吗?

    成片或者是一心不乱,这是属于禅定功夫,《楞严经》卷四云:‘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’要想念佛得功夫成片就要先受持清净的戒律,以守戒之德方便地粗重之恶业,再加上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25177524.html
  • 妙莲法师答:修行唯乐何有苦?

    否则生死不了,无量诸苦难以。欲业障苦,唯有咬紧牙根,忍受磨练,方有解脱、得大自在之期。 若以修行为苦,难道懈怠不修就快乐?难道追求世俗名利、在情欲尘劳中大滚就不苦?其实都是醉生梦死,那才真苦!... 真正修行不要怕苦,怕苦就更苦。发心念佛只有快乐,哪有苦?一点也不苦。用功时感到苦,并非用功之苦;是以前之坏习气难,业障在反抗,不原改良才觉得苦。种种难受、不对劲都是业障在做祟!这是自己业障重...

    妙莲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06573985709.html
  • 达真堪布答:为什么要念《普贤行愿品》做发愿和回向?

    贤菩萨一起发大心,发大愿,才能驱除我执我爱,才能自私自利。我们没有自私自利,没有我执我爱,就不会有这些私心杂念,也不会有这些烦恼痛苦了。...

    达真堪布

    普贤行愿品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08133396193.html
  • 急须忘掉有三种

    极容易引生,又极难。在没有得自在之前,先在从外缘上防护,就是不能接触引生贪欲的异性,不然欲得解脱,只是蒸沙煮饭而已。 ②急须忘掉生嗔敌: 就是不能常常在心里想怨敌的坏处。一切嗔心的...法规论》当中说:“放逸毁事因睡眠,倘若此垢染,神清志明事圆满。”导致放逸和毁坏大事的因缘,就是睡眠。如果能够睡眠的因缘,自己的心就会很清明,事业也会圆满。睡眠过度是增上愚痴的因缘,贪睡是一种...

    华智仁波切造颂 索达吉堪布译颂 益西彭措堪布讲解

    |三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5/0926583966.html
  • 早晚课背诵四种清净明诲断淫念

      有一对青年居士夫妇请教妙法老和尚,说自己皈依佛门后,鸡鸭鱼肉蛋没费事就戒掉了,酒和烟随后也相继,唯独戒淫欲,虽尝试几次均告失败。男居士说每当自己心中生起欲念时,也曾心中默念“南无...,皆源于淫欲炽盛。   淫欲如是为了人类的延续,天经地义。此,应当适度和节制,而修行人则必须,因为“淫心不,尘不可出”。   有个别人在断欲之后相当一段时间,偶然出现无梦遗精,属正常现象,...

    佚名

    |戒淫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7/2234534166.html
  • 戒除淫杀盗妄 成就菩萨无上知觉

      有一对青年居士夫妇请教妙法老和尚,说自己皈依佛门后,鸡鸭鱼肉蛋没费事就戒掉了,酒和烟随后也相继,唯独戒淫欲,虽尝试几次均告失败。男居士说每当自己心中生起欲念时,也曾心中默念&ldquo...精疲力竭, 不是乐而是苦,更别说由此而产生的疾病, 夫妻间的矛盾,离异,乃至死亡, 皆源于淫欲炽盛。   淫欲如是为了人类的延续,天经地义。此,应当适度和节制,而修行人则必须,因为“...

    果卿

    戒淫|戒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7/12320310528.html
  • 关于“爱见大悲”

    此病非真非有,众生病亦非真非有。作是观时,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,即应舍离。所以者何?菩萨客尘烦恼而起大悲。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,若能离此无有疲厌,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。”  关于爱和见,《...因观“如我此病非真非有,众生病亦非真非有”,因此应舍离于诸众生所起之爱见大悲。依本人浅见,此处所应舍离之爱见大悲,其主要所指是其中的爱见,而不是大悲。因为舍离爱见,即是客尘烦恼。该经紧接着就说:“...

    奉心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3145526.html
  • 佛教僧团的组成

    佛陀制戒的因缘为:  1.使僧团大众和合相处。 2.藉著和合清净的僧团风范来摄受僧众。 3.以法来调伏个性较顽劣的众生。 4.使僧众知过忏悔后,内心得到清净。 5.使僧众言行有所规范而现在烦恼。 6.使僧众现在烦恼之后,进而产生定力,未来世的烦恼。 7.使不信众生生起信心。 8.使已生信心的弟子,更加坚定。 9.使未来戒法常在,修行梵行者,能安住于佛法中。 10.使正法久住,佛法长存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25569838.html
  • 问:从佛教的角度如何理解“情与理”?

    皆置身其中。佛陀应世,旨在解脱众生苦难,指明解脱的关键在于一切烦恼。“情”是烦恼,亦应,方能究竟离苦得乐。那么佛教是否宣扬“无情论”或&...社会之最小单位家庭下手,依佛理处事,依智慧待人,然后扩大至社会。佛教教理告诉我们,没有人能占便宜,亦没有人在吃亏,有因才有果。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甘当过客,解脱生死,是修行人的自然选择。佛教讲放下,是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74777805.html
  • 从佛教的角度如何理解“情与理”?

    友情、同情、温情、悲情、激情、冤情、怨情、无情、绝情等演绎着世间悲欢离合,喜怒哀乐,芸芸众生无一幸免,皆置身其中。佛陀应世,旨在解脱众生苦难,指明解脱的关键在于一切烦恼。“情”是烦恼,亦应,方...待人,然后扩大至社会。佛教教理告诉我们,没有人能占便宜,亦没有人在吃亏,有因才有果。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甘当过客,解脱生死,是修行人的自然选择。佛教讲放下,是烦恼的自在境界,不是放弃,放弃是不负责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40781736.html